中国青海,一片荒凉戈壁上,曾矗立起一个投资数十亿的国家级超级光伏电站,代表着未来的清洁能源方向。然而在配资炒股,令人跌破眼镜的是,这个高科技巨人竟被最“土”的问题——疯长的野草困住,发电效率锐减。
面对人工除草的巨额成本和低效,绝境之中,一个听起来荒诞至极的想法被提出:让羊来吃草!这项看似“自毁形象”的决定,却意外催生了“板上发电、板下牧羊”的奇特景象,不仅解决了难题,更成就了意想不到的多重奇迹。
阳光之地的潜在难题
选址青海海南州的共和县塔拉滩,并非偶然。这里海拔高、空气净,年日照超3000小时,阳光资源得天独厚。加之几百平方公里平坦开阔的戈壁,地广人稀,建设成本相对低廉,似乎是光伏发电的理想之地。
2012年,工程队伍进驻。在荒无人烟的大漠上,一排排蓝色光伏板阵列迅速铺开,场面颇为壮观。目标明确:利用这里的阳光发电,为国家能源结构调整贡献力量。项目上下都铆足了劲,要将这片“阳光宝地”转化为清洁电力。
可是,塔拉滩恶劣的自然环境,尤其是巨大的风沙,从一开始就给项目带来了挑战。没有人预料到,为应对这一挑战而采取的辅助措施,反而会引出更大的麻烦。
生态惊喜如何变成运营负担
为了防风固沙,也希望略微改善局部环境,项目方尝试在光伏板下撒播草籽。在这片连草都难以存活的土地上,这本被视为一种聊胜于无的生态补偿尝试。
谁知,光伏板部分遮挡了强烈的日光直射,减少了地表水分蒸发,同时在板下形成了一个相对温和的小气候。结果出人意料:草籽不仅顽强地活了下来,而且长势迅猛。短短数月,光伏板下就绿意葱葱,到了夏季,有些地方的草甚至长到半人多高,昔日荒漠竟有了几分草原的景象。
戈壁滩重现绿色在配资炒股,这无疑是生态上的好消息。然而对于光伏电站的运营来说,这疯长的野草却迅速演变成了棘手的难题。茂密的草丛遮挡了光伏板的下半部分,严重影响了设备的通风散热。尤其在夏季高温下,散热不畅导致发电效率明显下降。
“光伏羊”应运而生
面对意想不到的草患,项目组最初想到的自然是人工割草。但这片光伏电站占地广阔,超过600平方公里,将近十万亩的面积。依靠人力割草,不仅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,而且效率低下。更何况,这些草生命力极强,割了一茬很快又会长出来。
试行一段时间后,人工割草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的。成本高得惊人,效果却不尽人意。眼看着草越长越高,发电量持续下滑,投资巨大的项目面临效益锐减的风险,所有人都心急如焚。
就在一筹莫展之际,一个大胆的想法被提了出来:“草长得这么好,闲着也是浪费,不如引进羊群来吃掉它们?”将一个投资数亿的高科技项目运行,寄希望于一群羊,这想法听起来确实有些异想天开,甚至带点荒诞色彩。
但仔细分析,似乎又并非全无道理。羊吃草是天性,利用羊来控制草高,既能解决问题,又能省去高昂的人工费用,甚至可能为当地牧民提供新的生计。
项目组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,决定冒险一试。2013年,他们联系了周边的牧民,商议将羊群引入光伏园区。牧民们起初也心存疑虑,最担心的是羊群可能损坏精密的光伏设备。
一种模式的诞生与完善
经过沟通与保证,第一批羊群作为“先遣队”进入了园区。结果令人欣喜:羊群见到满地青草,立刻投入地啃食起来。没过多久,原本杂乱的草地就被修整得相当“平整”。光伏板下的遮挡消失,通风散热问题得到缓解,发电效率也随之回升。
更妙的是,羊群在园区内活动、排泄,它们的粪便成为了天然的有机肥料,进一步改善了土壤,使得牧草质量更好,形成了一个始料未及的良性生态循环。
为了让这种“羊光互补”的模式更安全、更可持续,项目方进行了针对性的技术改造。他们将光伏板的支架高度从最初的约50厘米,统一提升到120厘米。这样一来,羊群在板下活动空间更为充裕,既能轻松吃到草,又大大降低了碰撞损坏设备的风险,牧民们也彻底放下了心。
从此,“板上发电,板下牧羊”这一独特的模式,在塔拉滩正式确立并运行起来。
多重效益与务实逻辑
这个模式一旦成功运行,其产生的效益远不止解决了草患那么简单。首先,电站的发电量得以稳定并持续提升。据报道,到2022年,整个塔拉滩光伏园区的年发电量已能达到8亿千瓦时。后来,通过与邻近的龙羊峡水电站实现“水光互补”,利用水电调峰,电力输出更为稳定可靠,整个基地的综合能源效益显著增强。
其次,生态环境得到了肉眼可见的改善。原本植被覆盖率不足5%的戈壁滩,据说大部分区域的覆盖率提升到了80%以上。植被的恢复有效涵养了水源,显著减少了风沙天气。一片荒漠,硬是变成了“光伏绿洲”。
再者,当地经济尤其是牧民生计得到了实质性改善。过去在塔拉滩放牧,牧民需四处奔波寻找有限的草场,羊群也常吃不饱。如今,光伏园区提供了稳定、优质的草料来源。羊吃得肥壮,出栏率和羊肉品质提高,牧民收入也水涨船高。
有数据显示,到2022年,园区内放养的“光伏羊”数量达到两万多只,牧民年收入较之前增长了三倍以上。此外,光伏板清洗、园区维护等工作也为当地创造了不少就业岗位。
这种模式实现了经济、生态、民生效益的多赢。当然,这一创新最初也伴随着争议。一些国外媒体甚至将其当作趣闻,略带嘲讽地称之为“花了巨资建羊圈”。国内网络上也有讨论,有人认为这是项目规划失误后的无奈之举,偏离了高科技的初衷。也有人称赞这是因地制宜的智慧。
面对这些声音,时间给出了最好的答案。项目不仅实现了发电目标,更带来了巨大的生态和经济附加值。所谓的“弯路”,反而走出了一条更符合当地实际、综合效益更高的发展路径。其展现出的灵活性和务实的解决问题思路,或许比技术本身更值得思考。
2017年,“板上发电、板下牧羊”的塔拉滩模式被介绍到国际能源舞台,引起广泛关注在配资炒股,不少国家和地区开始研究借鉴。
东方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